整理小记:1902年出生在茶乡安化的彭先泽,在20世纪30~40年代的论著中对黑茶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因此享有“中国黑茶理论之父”的美誉,其生平自无需赘言。笔者因工作需要配资操盘十大技巧,搜集到1924年彭氏留学日本返乡期间的一份红茶调查报告,反映了早期他对家乡及中国茶产业的观察和认识,尤其是关于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诸方面情形,颇有见地,甚为难得。今特加整理,以飨读者。
图片
安化后乡,右邻沅陵、桃源,左连新化、溆浦,下接益阳,径抵汉口,资江贯流其间,交通颇称便利,气候温和,地质肥厚,尤适于栽茶。因之该乡农民,赖茶生活者,几占五分之三。民国四五年(1915~1916年),以外洋需要者多,贸易十分旺盛,产户咸投机经营,多操胜算。六年(1917年)以来,茶市萧条,运输阻滞,产额骤减,几有一落千丈之势。究其失败原因,缘非实地调查,莫明真相。予夏期假归,专赴安化后乡红茶生产地之东坪、黄沙坪、酉州、江南、小淹一带视察,略有所得,爰作报告,并草拟改良办法数则,以供关心者之研究。
一、衰落之原因及其积弊
(一)种植方面
1、茶园之种植,过于疏放,老树既任其生育,幼苗亦不加管理。
2、品种复杂,栽植前多不选种择株。
3、肥料种类、施肥量及施肥次数,无确定的标准。
4、枝节任其生长,不知修剪。
5、茶园内多间植高粱、玉蜀黍、红薯等杂谷,吸收茶树所需肥分。
6、植茶地多不中耕除草。
7、每年摘茶四次,于茶树本身,殊有损失。
第一次摘茶:谷雨节后、小满节前,即阳历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其制品名春茶。
第二次:芒种后,即阳历六月上旬,其制品名仔茶。
第三次:立秋节,即阳历八月上中旬,其制品名采花茶。
第四次:白露节,即阳历九月上中旬,其制品名白露茶。
图片
(二)制造方面
1、谷雨前后数周内,将一年之茶业生活,急求完结。故所谓摘、制、筛、拣、装箱等工作,不能不急促从事,草率制成。
2、制茶、拣茶之职工,无论男女老幼,任其加入,实属混杂;职工既不爱清洁,管理者又不尽职督促。
3、用脚踩茶,有碍卫生,且外人借口排斥,制品因难畅销。
4、摘收之生叶,值天雨时,堆积席上,不加处置,因而黄腐,难供搓揉。
5、生叶之萎缩(凋)不适度。
6、发酵无标准。
7、间有着色、掺假之弊。
图片
(三)经营方面
1、经营安化红茶者,山西、广东商人极多,本地虽有集股合办者,奈资本不足,未能十分发展。
2、集收生叶与贩卖制品,都系个人行动,并无团体之组织。
3、茶户(生产者)与茶号(粗制或再制、精制者)间之贩卖,须经粗制者、小茶贩、茶客等阶级,手续过于复杂,生产费不免加贵。
4、制品出售前,不加检查。
5、销路或茶市,无专员调查及报告。
6、除乌龙茶外,概用茶庄牌记,不确定商标﹝整理者注:湖南生产乌龙红茶之历史、安化红茶制法以及红茶、乌龙茶产销历史、工艺之演变,请参见《近代以来中国茶业研究及图鉴》(云南大学出版社,2022)﹞。
7、装潢古笨,无美术的研究。
8、广告事业之不讲求。
(四)教育方面
1、民国十年(1921年),前麓山茶业讲习所,改设安化一都小淹镇,盖就地讲习,于地方于学生,俱多实益也。乃主持者未得其人,校务无从发展,十一年改称省立茶业学校,亦以经费奇绌,诸事多未举办,今则每年不过招学毕业,似无成绩之可言。
2、安化乡农,咸墨守成法,不知改良;地方识者,对于求教育普及一节,多属漠视。
3、茶业学校与乡农毫无联络,无所谓短期讲演、通俗教授,及课外谈话之举。
4、一都镇立小学,及各乡村国民学校,对于地方生产,全不加意研究。
图片
(五)其他方面
1、政府迄无积极的提倡办法。
2、地方团体,多居冷静态度。
3、茶埠商业,连年以兵燹频仍,极形衰落。
4、制茶区域,无游戏娱乐场之设置,以招诱茶客。
5、安化红茶配资操盘十大技巧,多销俄国。六年(1917年)以来,该国政局变乱,交通杜绝,销品因而剧减。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常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