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2日,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的前指挥部在山东郓城县赵家楼召开了一个高层干部会议,讨论和研究何时进军大别山的问题。出乎刘邓首长的预料配资操盘十大技巧,与会的大多数同志都主张先进行一场较大的歼灭战,待物资弹药补充充分之后再南下,反对立即向大别山挺进。此时,华东野战军五个主力纵队正急速赶来。
这些意见从战术上来看非常合理。华东野战军之前派出的陈唐兵团和叶陶兵团,带着五个纵队赶西,已经渡过运河,即将汇合刘邓大军。这样一支由九个纵队组成的强大力量,加上冀鲁豫、豫皖苏军区的地方武装,能够在鲁西南展开一次规模宏大的歼灭战。通过这次战斗,缴获的武器、弹药和物资,甚至包括俘虏,都会大大补充部队的作战物资,为随后的南下打下坚实的基础。毕竟,大别山的敌占区补给困难重重,形势也大不如前。
然而,刘邓司令员经过深思熟虑后,依然决定力排众议,坚决选择立即南下。首先,大别山的战略意义远远超过在鲁西南打一场歼灭战,后者只能算是局部胜利;其次,华东野战军的纵队已经四面八方调动了敌人,造成了敌方空虚,尤其是陇海铁路一带已经几乎无人防守,错过这个机会,可能就难以再得。
展开剩余84%经过反复商讨,南征野战军最终决定不等华东野战军的五个兵团完全到达,而是进行必要的准备后,在8月7日黄昏时分,刘邓首长下令,12万大军兵分三路,突如其来地南下!
一、刘邓大军遭遇最大险境
在刘邓大军进军鲁西南期间,部队先后消灭了土木系精锐的整编第66师等敌军,给南京当局造成了极大震动。蒋中正始终无法揣测我军的真实意图,于是命令顾祝同调集优势兵力,从多个方向合围鲁西南地区,打算与刘邓大军展开决战。
因此,在刘邓决定南下之前,各路敌军已经迅速逼近鲁西南战场。张淦兵团、罗广文兵团(原王仲廉兵团)、王敬久兵团、邱清泉兵团以及刘汝明等杂牌部队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个整编师,形成了对刘邓大军的钳制之势。
实际上,陈唐兵团的第3纵队早在8月5日便与刘邓大军在郓城会师,陈毅、粟裕特别下令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和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挥五个纵队西进,并与刘邓大军联合作战,为南进大别山的行动提供支援。
然而,随着增援部队的到来,刘邓首长反倒开始犹豫,他在思考是集中九个纵队与敌人决一死战,还是立即南下。这时,毛主席的电报及时到达,明确指出:“你们南出前不要再打一仗,南出后在沙河以北,也应避免大规模的战斗。”这个指示表明,刘邓大军应该优先南下,大别山的战略展开远比眼前的战斗更为重要。
刘邓首长果断做出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秘密绕道南下。在出发前,虽然没有时间与陈士榘面对面沟通,但刘司令员专门通过电话要求华东野战军继续在鲁西南佯动,迷惑敌人并牵制住敌军的主力。
经过12天的秘密行军,刘邓大军于8月19日顺利渡过沙河,开始公开动员:“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到此时,敌人再也无法忽视刘邓大军的目标,顿时陷入了混乱。
顾祝同接到命令,调动张淦、王敬久、罗广文等兵团向南追击,并命令吴绍周的整编第85师乘火车赶往河南确山,计划封堵刘邓大军的退路。大别山作为桂系的“第二老窝”,一旦意识到刘邓大军的目标,敌人追击的速度也变得异常迅猛,局势变得十分严峻。
刘伯承元帅回忆时曾说:“前有敌军阻截,后有敌人追击,形势真是危急万分,我们能否抢在敌人前面渡过汝河,决定了整个跃进行动的成败!”
二、纵队司令员政委联名告状
当刘邓大军南下后,叶飞、陶勇两个纵队伤亡较大,陈士榘并未按照命令对敌人进行大规模打击,而是在鲁西南一带游移不定,虽然华东野战军的外线兵团暂时归刘邓指挥,但他们并不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执行命令时显得有些松懈。
尤其是当部队进入新区后,华东野战军各纵队的指战员面临着适应问题,不少士兵提出想要返回内线,部队士气不稳,影响了作战的积极性。换句话说,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未能有效牵制住敌人主力,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顾祝同因此毫无后顾之忧,全力调兵追击刘邓大军。这些情况,刘邓并未及时知晓,只是奇怪敌人为何会突然倾巢而出,难道鲁西南已成无人之地?直到8月21日深夜,刘邓首长才收到了来自第11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之的特急电报,才了解到问题的根源。
这封电报正是关于陈唐兵团行动不积极的“投诉”,并提出了具体的作战建议。刘邓首长对此大为震怒,随即发电批评陈士榘:“你们以部队疲劳、弹药不足、伤员无法安置为理由,在战略关键时刻采取打圈子的策略,放过了敌人,是绝对错误的!”同时,刘邓支持了王张提出的建议,强调应集中兵力击破敌人薄弱的防线,防止敌人重新集结。
刘邓的愤怒也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专门电令华东野战军各位指挥官:“必须克服部队回转内线的情绪,向外线奋勇进军,学习刘邓敢于冒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尽管刘邓首长的批评充满火药味,但当时的危险局势并未因此而改变。
三、狭路相逢勇者胜
汝河无法徒涉,六纵必须利用浮桥强攻才能突破敌军封锁,刘司令员亲自赶到渡口,亲自部署抢渡事宜。就在那天夜里,刘司令员发出了著名的战斗号召:“狭路相逢,勇者胜!”
六纵工兵连在夜间搭建好浮桥,第18旅旅长肖永银率领两个团发起强攻。敌人由于不擅长夜战,纷纷溃退,最终成功打开了渡河通道,刘邓大军得以顺利南渡。尽管敌机不断轰炸扫射,李达参谋长指挥部队全力抢渡,不理敌人干扰。
8月25日天亮时,六纵和野战军机关终于顺利渡过汝河,打破敌人阻拦后,急行军数十里进入息县地区,暂时摆脱了追兵的威胁。接着,部队又进行急行军,8月27日开始徒涉淮河,突破了通往大别山的最后一道天险。
1947年8月28日下午,张淦兵团和罗广文兵团追到淮河北岸配资操盘十大技巧,眼看着我军后卫部队刚刚渡过河。此时
发布于:天津市常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